这篇文章知识点为您总结归纳如下:印度有多少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
文章摘要: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外企搬迁去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世界工厂”格局不会改变;外企搬迁去印度、越南等国家,中国“世界工厂”会被取代吗;
“世界工厂”的称号其实一直在转移,只是转移到中国这儿出了点问题,因为“世界工厂”来到中国后,便不再以欧美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了。
最早的世界工厂是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当时英国工业产值达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英国的出口贸易占了全世界的20%,英属殖民地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又经过一战、二战的持续深度消耗,世界工厂的称号转到了美国。二战期间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到全世界的40%,在美国参战的5年时间里,美国造了各型号航母147艘,飞机29万架,而协约国日本和德国生产的飞机加起来才22万架,就凭美国的工业输出,日德战败也是迟早的事。
美国当上世界老大后,美国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时期,理所当然的,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同时,以美国的资本家们发现,随着人工和土地成本的上升,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这是资本家们难以接受的。
怎么办?
把工厂开到人工和土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作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带头大哥的美帝,决定扶植小弟们成为世界工厂,首先考虑的就是被美国完全控制的日本、韩国以及后来的东南亚。
二战后,美国很快就陷入了美苏争霸的泥潭,美国大力扶植日韩的制造业,日本、韩国的汽车、电子、半导体、造船等产业迅速在全球崛起,而东南亚也冒出一个什么“亚洲四小龙”,这背后的欧美资本家也赚得盆满钵满。
可随着韩日经济腾飞后,金融资本同样也面临人工、土地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问题。
怎么办?继续制造业转移!
改革开放后,积极融入世界大市场的中国进入了欧美资本家的视野,90年代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富余劳动力,工资水平比东南亚几个国家还要低,外资来中国开厂很多地方政府都免费给地,在税收政策上也更加优惠。
更关键的一点,中国还是具有10多亿人口的潜在消费大市场!
在当时,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天选之地。
中国从承接衣服鞋帽加等日用品生产起步,不断壮大制造业的范围,madeinChina已经成为欧美老百姓无法绕开的话题,到2010年的时候,中国工业产值超10万亿美元,是美国的2倍,而到2018年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产值达到14万亿美元,占到全世界的30%,超过美、德、日三国之和。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当之无愧!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世界工厂也就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上是个“打工人”的身份,挣的都是辛苦钱,很低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河流黑了,山也被挖塌了,生态环境破坏很严重,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苹果手机在中国卖得最火的时候,一年卖上亿部,一部苹果手机的利润上千元,而留在中国的利润只有2%,这其中有很大部分还是几十万富士康打工人加班加来的。
高附加值的行业,中国并没有参与太多,这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上挣大钱的奢侈品牌、终端操作系统、芯片研发和生产、发动机研发生产、生物制药等行业,几乎没有中国的阵地。
但中国人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干着脏活累活,每年从全世界赚回上千亿美元的外汇,让中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个产业合作模式,欧美资本家和中国都非常满意,中国虽然干的是低附加值的累活,但胜在薄利多销啊,还是能挣不少钱的,欧美的有钱人也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而且欧美的高端产品在中国的市场里赚了大钱。
如果中国和欧美一直这么分工倒也是相安无事,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同样也面临人工、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中国甚至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毕竟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干脏活累活,每个“打工人”都想从资本家手里多分点钱。
2015年中国提出了“中国智造2025”规划,提出了要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端领域重点发力突破,这可都是欧美的优势产业领域。如果中国的大飞机可以自己造,终端操作系统自己研发,芯片也自己生产,凭借中国世界工厂的制造能力,对欧美国家的这些优势产业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手表里的陀飞轮技术一直被瑞典垄断着,一块陀飞轮手表进到国内价格一般数十万元,2007年中国表企海鸥进行技术公关,如今一块陀飞轮工艺的手表也就卖2、3万块。
2005年之前,交换机上的一块电路板在国外卖20多万,华为经过5年的研发,这块电路板市场价跌破万元。
中国制造简直就是欧美高端产业的价格屠夫!
所以欧美对中国的敌视不是什么意识形态问题,他们的“中国危险论”说的倒是明白:等14亿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了,欧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因为中国动了欧美国家的奶酪。
于是他们又想用产业转移这个老招式来对打击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韩国的三星和日本的优衣库搬去了越南,富士康也开始在印度建厂。这几年,越南和印度获得的外资迅速上升。
可决定世界工厂地位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只是其中的部分因素,电力能源、交通物流、劳动力素质、营商环境等配套措施也同样至关重要。
可这些都是印度、越南等国所欠缺的,部分外企将投资转移到印度、越南,却并不会动摇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因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勤劳的工人、最完善的配套设施、最大的消费市场。
但中国也不是高枕无忧,在经济发展上,印度对中国的危险还是比较大的,印度也是有市场有劳动力,只要印度把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完善好了,印度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
外企搬迁去印度、越南等国家,中国“世界工厂”会被取代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外企搬迁去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世界工厂”格局不会改变。
富士康、三星去了印度,苹果、高通去了越南,耐克、阿迪去了东南亚,你们真的考虑清楚了吗?离开中国想进来就难了,未来的中国真的会让你们高攀不起的。
中国将是6G强国,中国有全球完善的生产链,有最先进的制度与体系,强大的工业基础,不是说能超越就能超越。
但外资撤离多少会造成一部分人失业,外资带动的小工厂原材料都会受影响,但中国人会为民族振兴自力根生,不是说压倒就压倒,关键我们国人支持国企支持国货,世界最大市场就是中国,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没那么容易取代,中国早已做好了准备。
谢谢邀请。
我的回答是,中国不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中国这几年,加强了环保的治理,改善了营商市场,提高了人工成本,导致很多厂商往国外迁移。但是,这些厂商在国外的环境,会比中国好吗?末必。
先来说越南,民众的特性知习俗,与中国人相似,人口众多,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人工成本低,更具优势。
但是,有一点很关键:越南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断层,对工业生产容易造成环节脱落;反观中国,这方面有优势,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就是中国。从几分钱的退热散,到几千亿的高铁桥梁,中国都能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是越南项望不及的优势,更不用说缅甸、老挝、甚至是非洲等落后国家。
其次说印度。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经营了几十年,赚得盆满钵满。头脑一时发热,跑到印度开厂……最后,还是厚着脸皮逃回中国大陆。印度,实在是一个不愿累述的国家:低效,固执,落后。
第三,中国产业转型成功,营商环境能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质的服务必须提高服务价格,倒逼一些低端产业转型升级,节约社会资源,实现双赢。
今天,你离开了中国大陆,明天想重返,也许到那时,中国大陆让你高攀不起。
最后一句:中国,依然是世界工厂。
完全有这个可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这些年,我身在深圳,对各大企业外迁是深有体会,很多很多有名的工厂,都迁到了越南、印度、老挝、东南亚国家去了。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的确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制造业区域,但是随着我们各个地方底薪的上涨、房价的上涨、租金的上涨……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增加了,从表面上看,ZF涨底薪的出发点是为了打工者能拿到更多的报酬,可是谁又曾想过?底薪未涨,房租先涨,接着是油、米、菜、肉、鱼…..跟着涨,真可愧是牵一发动全身啊,这样一算下来,可能还不如未涨底薪之前的工资,或者说差不多。渐渐地,好像是ZF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深圳是2018年定的2200元/月的底薪,已经有两年没有涨过了;涨了底薪,加班费涨了,每月购买的五险一金费用也涨了。这给企业的确增加了不少的负担。
其次就是高房价导致高租金,以深圳为例,这几年的租金,从十几块钱一平米直线涨到30-40多一平米,这是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别人做的是企业,做企业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赚钱,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哪都是扯淡的。当这个地方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很小了,别人不搬走才怪事呢?像越南、印度、老挝、东南亚这些国家,相对于中国现状来说,他们还很穷,所以人工工低很低,租金也便宜,他们当地的ZF还会给他们很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家都想搬走。
一个工厂搬走了,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厂,损失的是一片工厂,因为一个工厂的下游主力供应商也会跟着走,比如说富士康去了印度,国内很多的专门给富士康供货的工厂,也去了印度设厂,只是这些厂规模不大,未引起大家注意罢了。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也只有实体经济才是硬出路,虚高的房价,只能带来一时的繁荣,只有控制好房价,让房价回到合理的位置,才会让大家静下心来做企业,在企业上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壮大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很高兴来说说我的看法
不排除有外企搬迁去其他国家,但是外国想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
中国人的优点是别人学不来的,比如聪明好学,勤劳吃苦,团结互助,勇于上进。印度能比吗?越南能比吗?中国的体量之大,产业之全,交通之便,服务之优,人才之广,目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取代,有些企业离开了中国,可谓寸步难行。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建设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低端产业也需要高端产业的支持,高端产业需要低端产业作为基础,相互相存,连美国的高端产业都搬到中国来建厂,其他国家更是望尘莫及。
最重要一点的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民着想,全国人民上下齐心,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其他国家的体制无法相比的,不接受反驳。
说实在话,其他国家想赶上中国的一个省已经很了不起了,中国根基稳固也在努力发展,想取代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外企搬迁去印度、越南等国家,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外企的代工厂搬迁到印度、越南等国家,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一定会被取代。
时间回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大工厂都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其实都是引进了欧美的工业技术。也许当时的日本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自己的制造业工厂地位会被中国取代。日本的工厂开始大量向中国转移,而自己却大力发展品牌和高端制造业。像日本的丰田本田,索尼等等知名企业都是这个期间发展起来的。
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除了人力成本外,还有环境因素,以及关税政策等问题,一定会慢慢将低端的制造业踢出国内。我们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和高尖端制造业,比如我们的手机有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我们的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有海思,中芯国际等企业,我们的电动汽车有比亚迪,我们的互联网有阿里,字节,腾讯,美团等,这些企业所带来的收益和利润远远超过一些低端制造业工厂。
我现在管理海外四个国家的7家工厂的品质(印度3家,泰国2家,土耳其1家,南非1家)。很明显的变化,三年前我在印度工厂上班,那是工厂离开中国人就不转了,直接停线了。今年因为疫情,各个工厂都没有中国人驻守,但是工厂却每个月正常出货,一个月有几百万的电子产品完成生产和出货。这在几年前是不能够想象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海外的代工厂发展飞速。
他们顺应了各国的关税政策以及当地的优惠,发展迅猛,终究是会慢慢占据制造业这块大饼,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因为海外很多制造业工厂都是中资控股,其实大部分利润还是属于我们的,只是我们的底层工人未来找工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都能有一技之长,否则再过十来年,我们的“世界工厂”被取代了,真的就要失业了。
谢谢悟空
问答好友!
所有撤出中国外企业,它们都会后悔莫及。
因为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有强大纲铁基地!有高智商科技人员,发明创造能胜过世界。
更重要新时代!百姓同心一切会美好。
我的回答!
不会的,搬出去的企业很多也是我们国家不想要的吧。必须发展民族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企业命运只有掌握在国家或者中国人自己手里,才不会随波逐流,见利忘义。
这是历史的必然。由于我国近几年的创新发展,转型改造,高科技的利用,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产业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提高。由此,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少数外资企业迁至印度、越南也属正常。就连我国沿海一些企业也迁入到了中西部地区,这都是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外企迁出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熟练工人少,产业链脱节,交通基础设施差,用电紧张的问题,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尝到了苦果。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企业升级改造,提高了竞争力,通过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企业向中高端领域发展,显示了活力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实现了卖全球,买全球,满足了世界的需要,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这些外企为什么要去印度、越南等国家。
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不管是富士康、三星、还是苹果、高通、耐克、阿迪等,他们搬走的是流水线——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生产线,为什么他们打算要或者已经搬走?
一是,最近几年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有所上升,而越南印度等地的平均工资较低;二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度越来越高,对企业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所以这些企业在中国生产产品的成本较之前提高;三是,中国的国产品牌日益强大,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品领域,如电子产品和运动品牌等,不仅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大而且质量还越来越优质,这使得这些外企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甚至出现生存危机;四是,印度、越南等国家给予这些外资企业更大的政策优惠,如税收优惠,土地租让优惠等等;五是,这些外企打算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和南亚市场,选择在本地建厂,也是为了减少中间的运输成本。六是,受中国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升级的影响,国家对这些低端产业(劳动密集型)的扶持越来越少,相反,对高科技等高尖端等现代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七是,回避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制裁,更好的保护自己。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会被东南亚和南亚这些国家所取代么?
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匹敌。很多高科技产业选择在中国落户,如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德国巴斯夫化工决定在湛江市投资100亿美元建设一座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特斯拉也打算投资20亿美元在上海建厂,大众汽车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外企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因为他们看重了中国越来越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他国家再怎么发展,由于自己有限的地盘,也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吸纳能力。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建立在我们国家众多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在短期之内,其他国家无法撼动这个称号。中国拥有具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这对任何一个想赚钱的外国企业来说都是一块大肥肉,看着就眼馋,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们能放得下。这些企业的离开,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为了赚钱,他们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否则只能被踢出局。
这些外企离开中国,不是我们被抛弃了,而是我们的企业和产品越来越优秀了,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智了,已经让外企无路可走了,只能仓皇出逃。
加油中国!
我是舟说,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交流。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